(相关资料图)
□杨丽娟
近日,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强调“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发人深省,让我们对城市物质和精神文明双向发展的连续性与创新性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与思考。如果说连续性意味着“守正”,创新性意味着“开拓”,那么,在连续中留住穿越时空的“源远流长”,在创新中注入时代的“新鲜元素”,就是当代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犹如苏绣至品“双面绣”,一面与另一面从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得益彰、相互成就,如何完美的构图,动人的呈现,尤为重要。
苏州既有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也是经济重镇、产业高地,是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生动缩影。古朴的小桥承载着苏州丰厚的历史记忆,高楼大厦见证着苏州人民的与时俱进。一面是古朴,一面是繁华,遥相呼应。这背后,既有将苏州这座城市所涵养的韧性、耐心、定力等精神继承发展的智慧,也有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事实证明,精神与物质并不相悖,我们可以在小桥上感受诗和远方,也可以在高楼大厦中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当精神和物质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那就是最理想的生活。或许,都该学习一下苏州的高情商做法,将江南情致与现代风格统一结合,构建一座诗意之城、幸福之城,才能真正承载起人民的希望。
有人说,比起其他城市,苏州小巷给人一种静的感觉,少了浮躁之气,多了清幽之气。千年的文明沉淀赋予了苏州不一样的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昆曲、评弹、苏绣、缂丝等非遗聚集此地,呈现着姑苏人文的原汁原味。而另一面301.8米的“东方之门”与450米的苏州国金中心遥遥相望,勾勒出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的繁华图景。可是,这样的静谧与兴盛并不违和。试想,当你在累了困了的时候,回到安静的小巷,去感受一下现代文明所不能够给予的宁静,会不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受?精神其实一直默默无闻站在主导地位,只有善于利于润泽心灵的精神力量,才更能衬托出城市本身的价值,也才能在现代文明中凝聚起共识。
苏州乃至江苏,古典与现代、文化与科技、历史感与未来感的反差与张力、共生与融合,令人印象深刻而启发良多。中国式现代化从来不是割裂了传统的现代化,相反,其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而中国传统文化更非不接受新鲜事物,其有着兼容并包的自信。就如“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十六字的苏州精神,体现在对一条条古街、一座座古城的保护性更新,体现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其他城市要学习的,正是苏州将古城文化的活色生香与现代城市的舒适便捷结合起来的前瞻性布局,如此才能让城市发展有物质追求,更有精神动力。